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英国)官方网站-Globalization

【企业文化】讲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说粮食安全及节约粮食的战略思考

日期:2020-08-18    阅读数:

  

       袁隆平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国宝级专家,早已蜚声中外。袁隆平在粮食生产方面对中国的贡献及对世界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当前,中国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一是“开源”,继续增产粮食;二是“节约”,封堵粮食的浪费。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粮食的重要指示发表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人,需要理解粮食对于现实中国的重大意义。下面我讲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说粮食安全及节约粮食的战略思考。
(一)
       先要介绍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是顶尖的科学家当为名副其实;袁隆平是社会活动家也堪称当之无愧。袁隆平多次强调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奔走呼号,摇旗呐喊,不遗余力。在他看来,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需要居安思危。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娇子。甚至人口大国印度也希望袁隆平能够多次到印度去现场指导水稻的增产。而美国一些政治家却对袁隆平强调粮食安全及警钟长鸣,不得不抓耳挠腮了。
(二)
       且看对袁隆平的评价,可以看到德艺双馨的他胸前佩戴的国家级奖章的光芒万丈。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细读新华社北京2020年7月27日电题: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新闻写到:“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又特别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鱼米之乡,新华社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各地正着力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绿色转型……中国人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碗,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又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并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在当前国际形势的特殊时期,中央高层聚焦“舌尖上的浪费”,其背后是对粮食安全与社会风尚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以制度建设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从粮食安全高度思考餐饮浪费问题,足见食物浪费潜在危害之大,更显示出在特殊时期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未雨绸缪。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已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作为餐饮大国,“民以食为天”与“粒粒皆辛苦”相融并济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行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现象却越发突显。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口粮,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连年丰收似乎使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在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现实条件下,社会亟需转变观念,开源与节流并重以保障粮食安全。
       不仅如此,与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现状叠加的,还有新冠肺炎疫情、汛情、蝗灾等外部挑战。在专家看来,这一系列外部因素将使粮食安全更为重要,餐饮浪费之风更显“刺眼”。疫情发生后,世界多个粮食主要出口国相继出台出口限制措施,对全球粮食生产、加工、交易和运输造成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
      2020年全球缺粮人口或将因疫情增加1.3亿人,迎来近50年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未来世界粮食安全可能遭到进一步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称疫情影响对粮食安全“敲响警钟”,强调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因为,外部的变化和挑战使得“米袋子”安全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是居安思危之举。除了关乎粮食安全,遏制餐饮浪费与社会风尚同样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要求,“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四)
       警钟长鸣,化危为机,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迎接挑战。
       一是新的国际形势下,强调弘扬袁隆平精神,是有战略意义的。袁隆平精神就是开拓创新的精神,科技进步的精神,是居安思危的精神。点赞袁隆平的不屈不挠,点赞他的扎实稳健,点赞他的不卑不亢,点赞他的民众情怀。他的心里装着民众、战略、科技、粮食,他是国家民族的骄傲,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二是强调弘扬南泥湾精神,是有时代意义的。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中国曾经饱尝被帝国主义封锁、打压之苦。中国是在封锁、打压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奇迹。自力更生早已成为共产党人生存发展的传家宝。中国需要改革开放,得益于改革开放,但是,中国更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意志。
       三是强调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是有文化意义的。步入新时代,还是否还需要勤俭节约的精神?回答是肯定的。中国人古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倡导消费,却不可浪费。浪费是对社会和资源的犯罪。我们要处理好勤俭节约与积极消费的关系,强调积极消费,同时也需要勤俭节约。
       四是强调居安思危的意识,是有警示意义的。中国有一成语:曲突徙薪,告诉后人什么道理?长期的和平年代,松弛了许多人的警惕性。我们需要警钟长鸣,化危为机,这样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还有一个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是只有不断地增强民众的向心力和自身免疫力,中国的肌体,就能够邪不可侵。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警示未来。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评价白求恩是这样、那样的人。而袁隆平是什么样的人呢?袁隆平是科技之旗,是民族之星,是世界之宝。他是人民的儿子,水稻之父,科技功勋。我们希望中国的水稻之父,宝刀不老,青春永驻。袁隆平正在弹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唱响水稻之歌,粮食之歌!
秦寄翔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