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英国)官方网站-Globalization

【企业文化】讲民国时代陈布雷的故事,话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日期:2020-04-01    阅读数:

  

 

学习《心理学》的沟通技巧,讲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好方法。面对武汉新冠肺炎的疫情,很多人憋在家里,真切需要倾听故事,舒展心情,平稳心态,提高素养,增长智慧。

说起学富五车的陈布雷,可以讲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只是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成为了自己人生的掘墓人,用生命书写的自传以悲剧落幕。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需要跨过数不清的沟沟坎坎,需要承担大大小小的各种压力。陈布雷的人生故事启示现代的人们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学会善于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的人生结局,不是悲剧,而是正剧,是喜剧。下面讲民国时代陈布雷的故事,话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一)

讲民国时代的陈布雷,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的真才实学当之无愧。

陈布雷(1890年―1948年),本名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陈布雷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他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被称之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总裁智囊”和“国民党第一支笔”。著有《畏垒评论集》、《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

尽管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才华横溢的他,能够冠之以当时的“领袖文胆”,确实不同寻常。
    1907
年,陈布雷入浙江高等学堂就学,1911年毕业。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1927年,他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1928年,陈布雷辞现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1929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8月至1934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1934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陈布雷文采过人,官运亨通,却定格在194811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安葬于杭州市九溪社区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2号楼东邻。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

(二)

能够称之为“领袖文胆”,那可是难上加难的事情。看如今的当下,有多少省长、市长、县长们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有多少省长、市长、县长的讲话稿是自己写的?现在官员的文字秘书也是相当地累。至于陈布雷的累,当时的许多人都知道。有一次,在蒋介石的桌案上放着毛泽东的一篇针砭时弊的重要战略文章,蒋介石看了之后对陈布雷说,我们也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而直率的陈布雷确说,“那是毛泽东自己写的”,气的蒋介石拂袖而去。

说到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理所当然是理想的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广揽人才,深谋远虑的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抗战时期可以说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人生高点。1937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那时的陈布雷写抗日的文章,春风得意,哪有压力,只有激情。

(三)

有人说陈布雷的正直清廉、秉公无私的性格,与腐败无望的国民党政府是难以融合的。在重庆时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陈布雷该如何是好呢?

 可是后来的时局变化,身不由己的陈布雷,一方面被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等大帽子压在头上,他又担任“总统国策顾问”及全国宣传小组召集人,担任国民党政权在文化舆论宣传方面的“总参谋长”等要职;另一方面还要做忠心不二的御用“文胆”,在伴君如伴虎的政治阴影笼罩下,用现在的话说是怎能不亚历山大呢?

 在陈布雷任职期间,喜欢说实话的他曾经参与起草过一些御用文章,被指示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介石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事后,自知之明的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有人认为,陈布雷想说真话,不想说假话。他高兴写抗日的讲话和文章,不喜欢编违心的故事和报告。他觉得压抑、苦闷,他惆怅、抑郁。他病了,真的病了。他想休息、想解脱,可是蒋介石离不开他,舍不得他。蒋介石给他的压力太大了,压得他气喘吁吁,压得他夜不能寐,压得他苦不堪言,压得他神魂颠倒。

(四)

 呜呼哀哉!194811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就是一个大新闻。盖棺却难以定论,陈布雷的死因非常之复杂。人们分析他自杀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还有人评价,综观陈布雷的一生,他的舍生弃世可以说是他政治官路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作为矛盾的人物,陈布雷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位居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国民党员。后来的他,已经左右不了自己的笔,更抗争不了自己的戏剧人生。他的压力,来自于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博弈。他只能在黑暗里挣扎;只能在日记里呻吟。

有人认为,陈布雷是被愚忠的信念大山压死的。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的陈布雷,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另一方面,蒋介石看他无私心、淡名利,不介入派系纷争,忠实可靠,不但信任他,也很尊重他。凡此种种,都使陈布雷感激涕零,多次表示对当时领袖的知遇之恩铭记不忘。

有人认为,陈布雷是被残酷的时局大山压死的。抗战胜利以后,他察觉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眼看着他心目中原来的抗日领袖民族英雄成了众矢之的,被作为人民公敌陷于全民的包围中。这时,那个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强地主宰着陈布雷的心灵,以前他也比喻过自己是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面对现实他感到空虚和绝望。

有人认为,陈布雷是被焦虑的心理大山压死的。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他的心已疲惫不堪,这些可能都是最终导致透支健康的陈布雷自杀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寻求解脱与逃避,成为抑郁的牺牲品,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五)

陈布雷解脱了,撒手人寰;而蒋介石悲切了,扪心自问。也许蒋介石不懂得《心理学》,夜以继日地不断给陈布雷的压力加码;也许陈布雷没有学好《心理学》,真正为自己排忧解难,做到轻装上阵。陈布雷就如同一个气球,被吹得越来越大,一旦气球的承受能力到了极限,爆破只能是最终的悲催结局。

讲陈布雷的故事,是为了启示当代人,解决亚历山大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健康,然后要学习《心理学》,自然会开卷有益。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四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西方引进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包括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即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如今的《心理学》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咨询师的身影,在社会领域时隐时现,并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建设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

介绍了《心理学》,必须还要说说我国古人的健康养生的智慧。在闻名于世的《黄帝内经》里,就提出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观点。《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有关专家指出,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与健康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黄帝内经》已初步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并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

《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调理情志,认为精神情志调和在防御疾病方面能起重大作用。这一点可从《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中求证,如《灵枢・本脏》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就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调和的情志,就可以适应外界的一切变化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外邪侵袭,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不受疾病的折磨。但如果人的情志活动过度或人体内在精神活动失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在《灵枢・寿天刚柔》中言:“忧恐愤怒伤气,气伤乃病脏。”在《灵枢・ 口问》中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些论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精神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黄帝内经》还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的气乱,思则气结。”又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注意调摄形体,讲究生理卫生,以增进身体健康,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健康长寿。

我们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康养学》,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心理学》。《黄帝内经》的多维健康理念,无与伦比地闪烁着我国古人的文明与智慧。

(七)

面对当前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许多人突然地“宅”在家里,被动地“封闭”起来,生活习惯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也有了新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憋得慌”,感觉“不舒服”,这都属于《心理学》分析的现实版表现。人们“宅”在家里,有时间思考自身的健康问题,更加重视身心健康,实际上,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和智慧水平。

昨天,也就是2020310日,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湖北武汉,实地考察防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湖北和武汉等疫情严重地方的群众自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继续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要充分考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保障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落实包保联系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要坚持依法防控,加强社会面管控,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课题和要求,需要我们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做好疏导工作。健康中国战略需要落实,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基层智慧医疗保健的工作需要加强。当我们品读《黄帝内经》,续讲古人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可以为我们做好当前的心理卫生疏导工作有促进作用。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是学问,是要求,是激励。

(八)

咨询网络,点击“名人自杀”,显示的内容不胜枚举:

1890年,梵高走进一片金色的麦田,对着太阳自杀。
1893
年,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1905
年,中国近代作家陈天华于128日蹈海自杀。

1930年,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414日开枪自杀。

1956年,前苏联革命作家法捷耶夫于513日自杀。

196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海边用双筒猎枪击碎自己喉咙。
1966
年,中国现代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杀。
1966
年,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1968
年,作家杨朔文革中不堪迫害服安眠药自杀。

1991年,台湾作家三毛在寓所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19893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93年,诗人顾城利斧劈妻,继而在一棵树上吊颈而死。

1996年,诗人及报告文学家徐迟从六楼病房阳台上跳楼而亡。

这些名人与自杀的记录,可以讲多少荡气回肠、悲壮不已的故事。可是当我又听说哪个大学,有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我不仅心痛,而且不得不悲哀。如果我要问?每年在湖北武汉长江大桥上跳江自杀的人数是多少?有哪位专家深入研究剖析自杀的社会问题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的生旦净末丑。讲历史故事,说美好人生。我讲《司马懿胜算诸葛亮》的故事,结论是司马懿依靠健康长寿来打败了透支健康而英年早逝的诸葛亮。故事告诉人们,难道遭受诸葛亮羞辱的司马懿的压力小吗?《中共党史》记载毛泽东“三起三落”的痛苦经历,有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痛苦经历。他们的压力小吗?他们是把磨难当做历练,书写的是完整而辉煌的人生。人生即舞台,舞台即人生。

毛泽东的一生不惧怕死亡,他的生死观明确而深刻。在他看来,“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参加普通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认为张思德是为人民的伟大事业而死,重于泰山。毛泽东还为烈士刘胡兰提词,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在生物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眼里,生与死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生与死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生与死的故事是千回百转,说也说不完的。

生命是天。如果没有了生命,一切归于零。地球缺谁,依然在按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旋转。人就是沧海一粟。生命和生活是人生最大的学问,珍惜生命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任重道远。因解脱而放弃结束生命,是愚蠢的,懦弱的,残忍的,不道德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才是合理的。”我们需要存在,我们应当存在。正是因为生命何其珍贵,所以,生命之树需要常绿,生命之树必须长绿。

陈布雷先生,你还抑郁吗?你警示并告诫现代人,关于你的前车之鉴。

集团高级顾问 秦寄翔

2020313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